栏目导航

《汽车构造A》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8日 09:45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汽车构造A》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名称:汽车构造A

开课单位:威尼斯87978797                   课程编号:Z03160101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32                                    分:2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                                            

先修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93

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地位和作用

《汽车构造》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教育课程。学生通过了解汽车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掌握汽车各部分的名称、构造和功用,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汽车相关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 能辨识汽车主要零部件,描述其构造特点、功能及各系统工作原理,并能明确系统和零部件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建立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支撑毕业要求1

2、 能应用汽车结构、工作原理与性能之间的关联,依据整车性能指标对其性能改善的措施进行分析并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支撑毕业要求2

3、 能在团队合作下参与社会实践,走进汽车4S店,获取当前汽车先进技术的信息,完成实践报告制作与讲解。(支撑毕业要求9

三、基本要求

1、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先修机械制图、机械原理课程,借助实物和图片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汽车主要部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 本课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社会实践调查及报告制作、讲解,对自己所负责品牌的汽车技术特点、优势、构造及工作原理等做较为全面的分析。

3、 学生需完成课堂出勤、社会实践汇报及考试等各个环节。

四、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

绪论

1.了解汽车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汽车的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

3.了解汽车的发展史

4.掌握汽车的主要组成和行驶原理

第一章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总体构造

1.熟练掌握内燃机基本结构

2.熟练掌握内燃机基本术语

3.掌握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

4.掌握发动机总体构造

5.了解发动机性能指标

重点:内燃机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相关术语;

难点:内燃机压缩比的理解;气缸总容积和排量的区分。

第二章  机体组及曲柄连杆机构

1.了解机体组组成

2.熟练掌握气缸体的分类

3.了解曲柄连杆机构中的作用力和力矩

4.熟练掌握曲柄连杆机构功用及组成

5.了解平衡机构

重点:组成曲柄连杆机构的关键零部件构造;

难点:曲柄连杆机构中的受力分析。

第三章  换气系统

1.了解换气系统的作用与组成

2.熟练掌握配气定时

3.了解换气过程

重点:配气相位及配气相位图的识别;

难点:可变进气系统的构造。

第四章  供给系统与点火系统

1.掌握燃油供给系统的组成及构造

2.熟练掌握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组成及构造

3.了解汽油直喷技术

4.了解柴油机燃烧室

重点:组成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关键部件的构造及工作要求。

第五章  发动机冷却系统、润滑系统

1.了解冷却系统的功用及组成

2.熟练掌握水冷系统主要部件的构造

3.了解润滑系统的功用及组成

4.熟练掌握润滑系统主要部件的构造

重点:内燃机零部件润滑的主要润滑方式。

第六章 汽车发动机排放净化装置

1.了解发动机尾气排放物的成分及来源

2.掌握汽油机排放物净化装置功用、类型及基本构造

3.掌握汽油机排放物净化装置功用、类型及基本构造

重点:催化转换装置的类型及构造;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的构造;EGR系统的构造。

第七章 汽车传动系统

1.介绍不同汽车传动系统的分类

2.掌握离合器、变速器、分动器、万向传动、驱动桥等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掌握自动变速器(AT)AMTCVT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重点: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第八章 汽车行驶系统

1.掌握汽车行驶系的组成、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了解不同车架形式和特点

3.掌握车桥、车轮的分类、组成、构造和原理

4.掌握悬架类型、特点、组成和工作原理

5.掌握先进悬架系统的构造、组成和原理

重点:车桥、悬架的类型、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第九章 汽车制动系统

1.掌握制动系统的分类、组成、构造和工作原理

2.掌握传统动力制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掌握先进动力制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重点:制动系统的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第十章 汽车转向系统

1.了解转向系的分类、组成、构造和工作原理

2.掌握传统转向系统、动力转向系统、电动转向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重点:转向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主要以PPT、板书、往届学生作业为主。教师在讲解汽车关键部件结构时以实物为参照,借助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安排到威尼斯87978797赛车文化公园,辨识汽车零部件,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穿插先进汽车视频资料及往届学生到太原汽车4S店收集汽车技术资料PPT。最后安排学生分组到太原汽车4S店收集汽车先进技术资料PPT,调动学生积极性。

五、实验:无

 

六、学时分配

章节名称

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绪论

2

 

2

第一章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总体构造

4

 

4

第二章 机体组及曲柄连杆机构

2

 

2

第三章 换气系统

2

 

2

第四章 供给系统与点火系统

2

 

2

第五章 发动机冷却系统、润滑系统

2

 

2

第六章 汽车发动机排放净化装置

2

 

2

第七章 汽车传动系统

4

 

4

第八章 汽车行驶系统

4

 

4

第九章 汽车制动系统

4

 

4

第十章 汽车转向系统

4

 

4

合计

32

0

32

 

七、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途径和措施

(授课教师必须明确课程考核目标、考试形式、考察环节、各环节贡献率及相关支撑材料)

1.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发动机、底盘基本术语基本构造认知的同时,考核学生的问题分析和团队协作能力。

2.考核方式:考勤、社会实践汇报(分组)、课内实验、期末考试。

各环节成绩评定占比%

考察环节

课堂情况

作业

社会实践汇报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达成的贡献率

0

0.20

0.30

0.50

支撑材料

 

考勤表,

授课日志

 

PPT电子版(与指定车型合影,收集发动机、底盘相关技术资料)

社会实践汇报评价标准,汇报PPT

试题评分标准,试卷

 

八、教材、补充教材及参考资料

1.尉庆国,《汽车构造》,ISBN 9787548723370,中南大学出版社

2.杜爱民,《汽车构造底盘分册》,ISBN 9787114069192人民交通出版社

3.杜爱民,《汽车构造电器与电子控制分册》,ISBN 9787114069192人民交通出版社

4.杜爱民,《汽车构造发动机分册》,ISBN 9787114069192人民交通出版社

5.陈新亚,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6.汽车之家网站太原分站

九、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专业毕

业要求

成果关联度

指标点分解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1、工程知识

H

指标点1-3了解车辆及其动力总成的构造、原理、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于车辆工程问题的分析中

#

 

 

2、问题分析

M

指标点2-1能够根据所学科学知识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车辆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

 

指标点2-2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可替代方案

 

#

 

9、个人和团队

M

指标点9-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意识

 

 

#

 

注:

1、成果关联度分:LMH

2、需说明目标情况分解。

 

 


十、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各环节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所使用到的权重占比分配

课程目标

知识面比例

(本列总和为1

Pi

各环节评价比例分配
 
(每行总和为1
 Wik

各环节在课程达成中的占比
 
(所有行列总和为1
 Sik=Pi*Wik

作业

社会实践汇报

期末

考试

作业

社会实践汇报

期末

考试

1、能辨识汽车主要零部件,描述其构造特点、功能及各系统工作原理,并能明确系统和零部件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建立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支撑毕业要求1

0.50

0.3

0.2

0.5

0.15

0.1

0.25

2、能应用汽车结构、工作原理与性能之间的关联,依据汽车性能指标对其性能改善的措施进行分析并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支撑毕业要求2

0.30

0.2

0

0.8

0.06

0

0.24

3、能在团队合作下参与社会实践,走进汽车4S店,获取当前汽车先进技术的信息,完成实践报告制作与讲解。(支撑毕业要求9

0.20

0

1

0

0

0.2

0

各环节对课程目标达成的贡献率(Mk

0.21

0.30

0.49

 


采用达成值计算法,辅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法。

达成值计算法结合上表权重分配,采用下表进行计算。大于0.60为达成。

单一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采用下式:

总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采用下式:

以上公式中:

k表示不同的评价方式,i表示不同的课程目标。

表示第k中评价方式期末评价成绩平均分,均为百分制;

是第k种评价方式通过第i个课程目标反应在总的课程目标评分占比;

表示第k种评价方式对第i个课程目标百分占比;

表示第i个课程目标在课程总评价中的占比。

 

十一、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将用于后续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

针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在本次授课总结中应由授课教师分析具体原因,并给出改进建议。后续任课教师应当针对以前的问题和建议,在授课计划中做好落实改进计划,并在授课计划中予以落实。

 

 

 

 

关闭

Baidu
sogou